犰狳,一种小哺乳动物,与食蚁兽和树懒有近亲关系,用盔甲似的骨质甲保护自己。大多数种类的犰狳,骨质甲覆盖头部、身体、尾巴和腿外侧;这层骨质甲深入皮肤中,由薄的角质组织覆盖。头部,前半部和后半部的骨质甲是分开的。身体中间的骨质甲成带状,可以灵活活动。在身体没有骨盘的地方长有稀疏的毛。犰狳有小耳朵和长尖的嘴。前脚上生有力的爪子,用于进行挖洞。
大多数品种的犰狳白天生活在洞里,晚上出来找食物。它们吃白蚁、蚂蚁、蛇、腐肉和植物。与贫齿目其他种类相比,犰狳的食性和运动并无更引人注目的特化。大多数种类主要以昆虫为食,但也吃些无脊椎动物和小型脊椎动物,也吃点植物性食料。
在西班牙人在中美洲肆虐的时代,他们常常见到阿兹台克部族人中的小贩在村镇的集市上用犰狳肉换取可可豆。他们也注意到犰狳肉“非常美味可口”。
人们仍然猎取犰狳,取其肉食用,取其皮制成篮筐,但是犰狳主要还是作为科研对象,用来研究遗传学和胚胎学。科学家有可能证明在彻底消灭麻风病的努力中,犰狳可以扮演重要角色。
大犰狳
大犰狳(Giant Armadillo),身体长达1米,尾部51厘米。它可以用尾巴作支撑坐在屁股上。粉毛犰狳(Pink Fairy Armadillo),或倭犰狳(Pichiciego),是最小的一种犰狳。长约6英寸(15厘米),粉白色。它的盔甲与其他品种不同,盔甲只覆盖头顶和躯干。三带犰狳(Three-banded Armadillo)能够把自己团成球保护自己。九带犰狳(Nine-banded Armadillo)是在美国发现的唯一一个品种,主要生活在北卡罗莱纳州(North Carolina)到德克萨斯州。长约30英寸(76.2厘米)。雌性一般每年春天产下同卵四胞胎。结构上最明显的特点是有关节的甲。这种由骨质组成的鳞甲上还覆有角质表皮。体上鳞甲形成各种式样,但通常是一个头盾及一系列颈部和身体大部分的保护盾板。在腹部和四肢盾板之间柔软的皮肤上有稀疏的毛。有些种类能卷曲,以保护易受伤害的四肢和腹部。大犰狳是最大的种类,重达60公斤,最小的小犰狳不过120克。头骨长而背腹偏平。牙齿随年龄增长而部分地丢失。所有犰狳四肢都很结实,前后足大而有钝爪。除执徐属外,前后足都是五趾,后足常为足行性。
犰狳环尾蜥
中文名:犰狳环尾蜥,在夏末产下1-2只幼体。栖息平坦的砂岩地,日行性,以8——10只的数量群居。据说因为可爱遭大肆捕捉,现濒临灭绝。全长12——16公分,最大可达21公分,头后部有6枚大而有明显鳞骨的鳞片并列。躯体及尾部同样有具明显鳞骨的鳞片呈带状排列。其中位于躯体部位的鳞片数量,有15——17枚。雄性身上约有26——32个股孔。一但遭遇危险,便迅速钻进岩石缝隙中躲藏。若不小心被捕,则将头尾卷曲成球状,以保护柔软的腹部。
犰狳蜥
犰狳蜥一般指南非犰狳蜥,是蜥蜴亚目,环尾蜥科动物。体长20厘米左右,身体布满了盔甲般的巨大鳞片,呈暗黄色,当南非犰狳蜥遇到危险时,它们会把尾巴含在嘴里,把所有坚硬的鳞片都面向敌人,以保护腹部柔软的部分,它们甚至会以这种姿势从山坡下迅速滚下,逃之夭夭。这种奇怪的逃跑方式是和另外一种奇怪的哺乳动物“犰狳”极为相似,所以由此得名。在野外是以家庭为单位群居在砂岩地区,分布于南非。
南非犰狳蜥全长75-90毫米,最大可达105毫米。呈暗黄色,头后部有6枚大而有明显鳞骨的鳞片并列。躯体及尾部同样有具明显鳞骨的鳞片呈带状排列。其中位于躯体部位的鳞片数量,有15-枚。雄性身上约有26-32个股孔。一但遭遇危险,便迅速钻进岩石缝隙中躲藏。若不小心被捕,则将头尾卷曲成球状,以保护柔软的腹部。
具附肢2对。体形较小,具外耳孔,鼓膜位于表面或深陷。眼具活动的眼睑和瞬膜(第3眼睑)。舌发达,扁平而富肌肉。下颌骨左右两半靠骨缝牢固相联,口的张大有限。每一尾椎都被横隔分成前后两半,肌肉强烈收缩可使尾自该处断掉,断下的尾部有力地猛烈跳动,以迷惑敌害的注意力,蜥蜴却趁机逃走;以后可再生一新尾,但比原尾短小,颜色也较浅,其中仅有软骨棒而无尾椎。
蜥蜴类与蛇类内部结构的区别是:蜥蜴体内有前肢带和胸骨,蛇则绝无。蛇类的最后1~2对肋骨分叉,蜥蜴则绝无分叉的肋骨。蛇的肾脏靠体前方,右肾比左肾更靠前,蜥蜴的肾脏则后伸,甚至超过泄殖肛腔的水平,而且两侧对称排列。
南非犰狳蜥在南非当地是一级的保护动物,其它国家很难合法进口,寥寥无几的一些野生个体只能以天价的形式出现在宠物市场上,身价甚至会高于希腊毒蜥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