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
生,就是 指通过各 种方法颐 养生命、 增强体质 、预防疾 病,从而 达到延年 益寿的一 种医事活 动。中医 养生重在 整体性和 系统性, 目的是预 防疾病, 治未病。 中医理论 的著名代 表作品是 《黄帝内 经》。2 008年 6月7日 ,中医养 生经国务 院批准列 入第二批 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 。202 3年4月 26日, 国家中医 药管理局 发布《中 医养生保 健服务规 范(试行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论中医养生 要怎样养生
养生,又称摄生、卫生、保生,就是保养、颐养生命,通过各种方法增强体质、预防疾病,达到延年益智增寿目的。
我们的祖先以传统文化为底蕴,以中医理论为基础,荟萃儒释道及诸子百家思想精华,糅合历代养生防病健身方法,形成了独特的生命认知方法和快乐养生的理论与方法。
古代的养生观念对现代有用吗?2009年首次评选出的30位“国医大师”,年龄最大的93岁,最小的74岁。这说明,中医养生在现代仍具有延年益寿的功效。
自然养身
养身就是通过饮食、起居、运动、气功、禅定、针灸、娱乐等方式,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达到有病治病、无病防病、强身健体、健康长寿的目的。
(一)四季养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大自然的规律,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养生。
春天阳气渐长,阴气渐消,万物生发,一派生机,也是易生忧郁和复发慢性疾病的季节。需防寒保暖,多食甘温发散之品,如葱、枣等。夏季万物繁盛,代谢旺盛。“夏至一阴生”,体质虚弱的小孩、老人要少用冷饮和寒冷的东西。夏季易汗液大泄,感受风寒湿邪。应晚睡早起,保养阳气,少吃苦味食物。秋季阴气渐长,万物成熟,但易耗伤肺阴,出现口干咽燥、咳嗽少痰,饮食上应当滋阴润肺,多食人参、沙参、西洋参、百合、银耳、莲子、山药、杏仁等养阴品物。冬天阴气极盛,万物闭藏。老年人应早睡晚起,等待阳光。“冬至一阳升”,中医学讲究在很冷的时候就开始保养阴气。另外,冬天还是进补的好季节,阳虚的病人可以吃羊肉等食物,偏阴虚的病人可用鳖甲、木耳、猪蹄等。
(二)起居养生根据健康需求、时间节律和个人习惯,定时起居。时间节律有年节律和日节律,年节律就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日节律就是“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子午觉比较关键,对身体状况及经络的循行有益。中医学认为每天的经络循行时段与脏腑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痊愈与时间规律有关。
(三)服食养生 20年前常说“药补不如食补”,认为把饭吃好就可以了。但这几年大家突然发现,服用养生保健药品对我们的精力、体力会有更多的帮助。
服食,又名服饵,指服食药物以养生,起源于战国方士,后由道教承袭。古代生活条件比较差,但很多人靠服食药物长寿。像晋代的葛洪住在山里,比较潮湿,每天要煮苍术粉来健脾燥湿。
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神农本草经》把药物分成上、中、下三品,上品是养命的,像人参、地黄,药性平和,又治病又养生。中品又治病,又养性。而下品是治病的药,很多有副作用。颜之推“常服槐实,年七十余,目看细字,须发犹黑”。
关于服食,中医学有两个理念,第一是少量久服,就是量要少,但要长期坚持。第二个是久服轻身,久服一种药品,你就能感觉出身体变得轻便轻盈。下面我们简单介绍几个补益中药:
第一是人参,最能提高精力、体力。人参包括东北红参、山西党参、韩国高丽参、美国西洋参等,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功效,主要成分有人参皂甙、氨基酸等。红参药性偏热,服用易上火,心率偏慢、身体偏凉的老年人比较适合;生晒参药性较平和;西洋参药性则偏凉,在东南亚是作为凉茶来喝的。有一位患者经常吃西洋参,精力体力还行,就是老发凉,夏天要穿棉裤。第二是鹿茸,具有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作用,主要成分有雌二醇、氨基酸等。很多腰痛、肾虚或者身体状况差的病人,把鹿茸配在药里吃效果比较好。第三就是冬虫夏草,具有补肾益肺,止血化痰功效。中医学认为哮喘的根在肾,标在肺,因此需要肺肾同治。虫草既补肺又补肾,值得关注。
进补时需把握补益的原则与禁忌。虚则补之、适可而止、因人因地因时制宜是中医学补益的三大原则。实证禁补,虚实夹杂证慎补,如患者有感冒,口干口苦,咽痛,咳吐黄痰,胸闷,胃胀腹胀,二便不通,舌红舌苔厚腻,脉弦劲有力等症状则需谨慎。
(四)运动养生古人认为运动可以畅达经络,疏通气血,但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第一,动静结合,即坐禅、入定等静态养生方法与体育锻炼等动态养生方法相结合。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散步都很好。第二,长期坚持。不管什么样的养生运动,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但需要长期坚持才能达到效果。第三,劳逸适度,需结合个人的身体状况进行,劳役过度则内伤脏腑。《黄帝内经》说: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可见过度安逸也会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