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客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春季养生艾灸哪几个穴位

春季养生艾灸哪几个穴位

来源:客趣旅游网

春季艾灸哪些部位较好:。1. 艾灸太冲穴:可以清肝火、护肝,对健康有益处;2. 艾灸三阴交:帮助调整肠胃、补肾壮阳、改善气血两虚的症状,适合春季气血外散的情况;3. 艾灸神阙穴:固本培元、和胃理肠,改善精气外泄的症状,适合春季容易出现精气外泄的情况。医生指导下选择不同的穴位进行艾灸,能够针对不同症状、带来不同的益处。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春夏养肝除湿气不求人!按6个穴位疏肝健脾、养血补气

【刘乃刚(中日友好医院中医针灸科主治医师)】 四季养生穴位

春季保肝按一按太冲穴、风池穴、足三里穴

疏肝理气 中医认为,肝气旺于春季,故应当以养肝为主。而肝气宜舒畅,若其不畅,「百病生于气」,则人体的气血、津液都会受到影响,因此生病。此外,春天也最易患精神疾病,更应当调畅情志、疏通气血。春季可每天 *** 太冲穴10W30分钟。 *** 此穴符合肝的特性,能使脏腑之气舒畅、调畅气血。 助长阳气 春季,阳气始生,万物得阳而生长。中医有「春夏养阳」之说,以助长自身的阳气。应该早睡早起,「人卧血归于肝」,这样更利于养肝,同时,早起可以吸收阳气。而「头为诸阳之会」,《养生论》指出「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二百下,寿自高」,梳头可以疏通头部气血,从而增强阳气的生发,增强抗病能力。「风池」即风居住的地方,是胆经的穴位,按之可以助阳气和肝气。 *** 时,双手拇指按压于颈后的风池穴部位,每日轻轻按压10W30分钟。 养肝健脾 中医有五行、五脏、五味相对应的说法,肝在五行中属木,脾在五行中属土。木能克土,即肝气旺盛会影响到脾胃,而气血的生化有赖于良好的脾胃功能,若气血不足,肝血就无以充养,体质就会下降,容易受到疾病侵袭,故应该健脾胃。春天应多吃甜(对应脾)的食物,以加强脾的功能,而要少吃酸(对应肝)的食物,避免肝火过旺。春季可每日 *** 足三里穴10W30分钟,艾灸效果也很好。 预防感冒 春季气候忽冷忽热,应该适当地增减衣服,以防感冒。多喝水、多吃些蛋、鱼类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以及含维生素较丰富的蔬菜等。居住环境要注意通风、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以提高自身免疫力。【刘乃刚(中日友好医院中医针灸科主治医师)】 四季养生穴位

春季保肝按一按太冲穴、风池穴、足三里穴

疏肝理气 中医认为,肝气旺于春季,故应当以养肝为主。而肝气宜舒畅,若其不畅,「百病生于气」,则人体的气血、津液都会受到影响,因此生病。此外,春天也最易患精神疾病,更应当调畅情志、疏通气血。春季可每天 *** 太冲穴10W30分钟。 *** 此穴符合肝的特性,能使脏腑之气舒畅、调畅气血。 助长阳气 春季,阳气始生,万物得阳而生长。中医有「春夏养阳」之说,以助长自身的阳气。应该早睡早起,「人卧血归于肝」,这样更利于养肝,同时,早起可以吸收阳气。而「头为诸阳之会」,《养生论》指出「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二百下,寿自高」,梳头可以疏通头部气血,从而增强阳气的生发,增强抗病能力。「风池」即风居住的地方,是胆经的穴位,按之可以助阳气和肝气。 *** 时,双手拇指按压于颈后的风池穴部位,每日轻轻按压10W30分钟。 养肝健脾 中医有五行、五脏、五味相对应的说法,肝在五行中属木,脾在五行中属土。木能克土,即肝气旺盛会影响到脾胃,而气血的生化有赖于良好的脾胃功能,若气血不足,肝血就无以充养,体质就会下降,容易受到疾病侵袭,故应该健脾胃。春天应多吃甜(对应脾)的食物,以加强脾的功能,而要少吃酸(对应肝)的食物,避免肝火过旺。春季可每日 *** 足三里穴10W30分钟,艾灸效果也很好。 预防感冒 春季气候忽冷忽热,应该适当地增减衣服,以防感冒。多喝水、多吃些蛋、鱼类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以及含维生素较丰富的蔬菜等。居住环境要注意通风、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以提高自身免疫力。【太冲穴】 在足背,第1、2 蹠骨间,蹠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 【风池穴】 在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足三里穴】 位于小腿外侧,犊鼻穴下3 寸,犊鼻穴与解溪穴的连线上。

夏季养心按一按百会穴、阴陵泉穴、印堂穴

养心安神 夏季火旺,与心的功能相符,心主血脉,藏神,故夏应当养心。「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可见心为一身之主,脏腑百骸都听命于心。气候炎热的季节,人的「心」容易烦躁,即是这个原因。因此,夏季养心,可选取头部的特效穴位。例如百会穴,又名三阳五会,每日 *** 此穴10W15分钟,既可安神定志,又可醒脑开窍。因为该穴位居于头上,可以提升阳气。 谨防湿邪 夏季多雨、气候湿润,暑湿之邪容易侵犯人体、阻滞经络。夏季应防止湿邪侵犯人体。五行中土可以克水,而脾属土,可选脾经穴位进行 *** 。阴陵泉穴是脾经的合穴,即脾经经气注入的部位,可以治疗脾虚、水湿不运。夏季每日 *** 此穴10W15分钟,既可充养人体气血,又可防止湿邪侵犯。 护养阳气 夏季仍须护养体内阳气,使之保持充沛。夏天既要善处阴凉以避大热,又要避免过食冷饮,以防伤阳。可以用中指点按印堂穴,另外,每天用拇指和食指捏起眉间的皮肤稍向上拉100次左右,就能体会到一种发胀的感觉向两侧释放,之后就会感到头脑特别清醒,眼睛也特别亮。 预防腹泻 夏天由于酷暑难耐,很多人都将冷气温度调得很低,或吃喝过多的冷饮,进而引起腹泻。治疗腹泻可以多用 *** 的方法。【百会穴】 在头部,前发际线正中直上5寸处。 【阴陵泉穴】 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 【印堂穴】 在头部,两眉毛内侧端中间的凹陷中。 本文摘自《一症一穴经络 *** 全图解》/刘乃刚(中日友好医院中医针灸科主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博士)/幸福文化

养肝健脾 春季常按5大养生穴

导读: 人体内的阳气开始慢慢旺盛起来,因此在这个季节要注意护肝。那么,日常 *** 哪些穴位能起到的作用呢?有什么茶呢?

女性

春季常按5大

春季阳气旺盛,如不注意护肝就会出现肝;而春季容易,日常饮食中要注意少吃生冷、少酸多甘脾胃才不闹“脾气”。平时休息的时候按按5个穴位,就能养肝。一起看看哪5大穴位吧。

气温渐渐回升,而肝火也随着阳气一样旺盛起来。如不注重养生,容易导致肝、脾胃不和等症状。我们不妨在休闲的时候按一按5个穴位,就可以起到养肝护肝、健脾和胃的作用。

1、内关

位于前臂内侧腕横纹上2寸之处,在两根肌腱的中间,和腕横纹外侧的外关相对。

一次用手轻轻 *** 该位30下,可和胃宽胸,可降胃气,配合治疗胃痛、呃逆、呕吐、打嗝;它可以镇静安神、滋阴降火,配合神门、三阴交、烦躁、内热、掌心发热、出汗等症。

2、神阙穴

神阙就是,位于腹部,是循行于人体前面正中线任脉上的重要穴位。

先把双手搓热,然后两手相叠,掌心以脐为中心做顺时针按揉。先从肚脐向上移动到胃脘,然后再向下移动到小腹,正反方向交替各按揉数十次。

以手掌整体去按,然后以手指重点按揉神阙上的中脘、神阙两边的天枢、大横以及神阙下面的气海、关元、子宫等穴位,就可以起到促进肠胃蠕动、帮助消化、温经散寒、缓急止痛等作用。如果按揉之后再加上艾盐包等热熨神阙,效果更好。

3、

位于膝下3寸、小腿的前外侧。

脾胃是人的后天之本、营养的来源,经常揉按可以补脾健胃,增强抗病能力,使你保持旺盛的精力,延年益寿,因此说“常常拍打足三里,胜过食用老母鸡”。

足三里也是艾灸的常用部位,“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常灸足三里可以增强免疫功能、益寿强身,对肠胃、心血管系统等有防治作用,艾灸足三里可以,发病后及早艾灸可以使瘫痪肢体迅速恢复功能。

4、三阴交

在内踝上3寸的小腿内侧、胫骨后缘,和外踝上的绝骨相对。

正坐屈膝成直角取穴。主治病症:腹痛,肠鸣,,泄泻,遗精,阳痿,遗尿,疝气,失眠,等。

三阴交配合血海、隐白可以调经止带,治疗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不孕症;配合气海、关元可以固精,治疗阳痿、早泄、遗精、尿频等病症;配合神门、内关相当于天王补心丹,可以养心安神、滋阴降火,治疗虚火上升、失眠等病症。

5、阳陵泉

位于膝下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的凹陷处,和小腿内侧的阴陵泉相对。

该位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 *** 此养生穴可胃炎、胃痛等。阳陵泉是足少阳胆经的穴位,可以治疗胁痛、口苦、黄疸等肝胆病变,阳陵泉下1~2寸有胆囊穴,可以配合用来治疗胆囊炎。

阳陵泉位于膝下,是八会穴的筋会穴位,可以舒筋活络,治疗全身有关筋骨的病症,尤其对于下肢的麻痹、疼痛、水肿、膝关节屈伸不利等病症效果很好。

春季养肝护肝吃什么

大枣蜂蜜养肝又健脾

春天是肝气最足、肝火最旺的时候,所以在饮食上我们要多选择护肝健脾的食物,应添加大枣、蜂蜜、山药、莲子、芡实,可以每天做一点粥来食用,不仅可以帮助护肝健脾胃,还可以帮助滋补、增加气血、预防春困。

小白菜与油麦菜

春天多增加绿叶,以补充矿物质和维生素及各种抗氧化物质,中丰富的营养物质也可预防春困,及有效地帮助我们达到瘦身的目的。在的选择上,以深绿色蔬菜为佳,叶菜为佳,其营养价值较高,同时热量极低。由于经过冬季缓慢生长的绿叶蔬菜可以说营养物质积累丰富,超过其他季节的蔬菜,外加上冬季气温低、无虫害、农药干扰少,食用起来安全性好、对人体健康尤为有益。

同时选择一些略有苦味的蔬菜可以帮助祛火解毒,比如一些常见的:小白菜、油麦菜、油菜、茼蒿、苦莒等。还有些不常见的,如:芥兰、苋菜、紫背天葵。

草莓

草莓这个时候刚好大批的上市,另外草莓中含有较高的维生素C,铁含量也是水果中最高的,而维生素C和铁结合刚好就是最好的养颜益肤的绝好搭配。另外草莓属浆果类,这类水果对延缓大脑衰老,增强记忆力是最强最有效的。在每天的上午和下午吃上几颗多汁可口的草莓可以顿感精神,赶走春困。

坚果

应每天补充适当的坚果,坚果含丰富的抗氧化成分和益脑成分,每天适量的补充可以有效地改善春天没有精神容易困倦等问题,有效的抗氧化成分还可以让女性皮肤更加滋润、光泽、有弹性。坚果一天的总量不超过30克就好,即杏仁、榛子10颗左右,或葵花籽一小把,或核桃仁6颗左右。

红茶

适时适量的补充水分可以说是全身都受益,其中清晨的第一杯水特别重要,在起床后空腹喝一杯温开水,补充一晚上缺失的水分,还可以起到润肺养肤、加快肠蠕动促进排便的功效。另外很多人喜欢喝茶,在北方初春季节,天气仍然十分寒凉,所以建议仍然选择红茶或者是乌龙茶,晚春后可以逐渐换做绿茶。

辛甘食物

初春阳气初发,辛甘之品可助春阳。所以在春季应该增甘减酸。因为,酸性食物入肝,甜性食物入脾。多食酸可引起胃酸分泌障碍,影响,应少食酸涩、减少脾胃功能的负担。为了预防肝旺伤脾,适合选择辛甘的食物:葱、生姜、枣、花生、小麦粉、荞麦、玉米等谷物果。阴虚内热之人,可选择鸭肉、海带、绿豆、甘蔗汁、荸荠、百合等,以消火。

中医8款养肝健脾养生茶

中医认为,春天是肝旺之时,趁势养肝可避免暑期的阴虚,但过于补肝又能引起肝火过旺,因此春季和养生应掌握养肝健脾,防风御寒的原则。下面为大家推荐几款适宜于春天饮用的养生茶。

枸杞茶

取枸杞10克,加热水冲泡即可。枸杞茶能滋肾、养肝、润肺、明目、强壮筋骨、改善疲劳。适于肝肾亏虚、病后体虚、老年体衰者饮用。对长期使用计算机而引起的尤为适宜。

菊花茶

菊花、冰糖(或蜂蜜)适量。将菊花洗净,放入适量清水煮沸后,加入冰糖(或蜂蜜)即可饮用。菊花具有散风清热、清肝明目和解毒消炎等作用,对眼睛劳损、头痛、高血压等均有一定效用,同时还能防止肝火过旺。在泡菊花茶时也可在菊花茶中加入适量的龙井茶、枸杞子或麦冬等。

三花清肝茶

菊花、金银花、茉莉花适量。将三种花放入茶壶,加入开水,5分钟后便可饮用。三花清肝茶可养肝、护肝。适度饮用可改善口苦咽干的症状。适用于时常熬夜、加班,眼睛视觉模糊,心情不畅者。

百合莲子银耳茶

莲子6粒,银耳4克,大枣4克,百合4克,糖20克,水200毫升。将所有材料用水洗净,百合、大枣、银耳泡软,备用。先煮莲子至半熟,去掉水,再放入百合、红枣加水同煮。等锅中三种材料均煮烂后,放入银耳、糖,待糖溶解后熄火,放温后即可食用。此茶有养肝和胃的作用,对促进脾胃功能与养肝有不错的作用。

黄芪杞子菊花茶

黄芪50克,枸杞子25克,菊花25克,红枣15克,水1000毫升。将以上材料先水煎,之后放入冰糖少许,即可当茶饮。黄芪具有益气生津之效,枸杞子养肝明目,菊花甘凉,少许红枣乃取其甘温,稍制菊花之凉,并有矫味之功。此茶有提升免疫力、预防感冒的功效,但如已有急性发炎症状或,不宜食用。

金银花茶

取金银花10克,沸水冲泡即可。此茶清热解毒、疏利咽喉,可治疗病毒冒、急、牙周炎等病。对咽喉肿痛、感冒患者均有效。

决明子茶

取决明子20克,以文火炒黄,加沸水冲泡,即可饮用。决明子茶能祛风、清肝明目、润肠通便。对虚火上炎、头痛、大便燥结的患者更加有效。

葱白姜汁茶

茶叶1把,生姜汁1匙,葱白适量。将葱白砸扁切细,加水烧开,放入茶叶,倒入生姜汁,混合均匀,即可趁热饮用,每日1剂。此饮可以温通阳气,清利头目,消食下气。适宜于春季养生。疗效极佳,感冒后如饮此茶后就寝,一觉醒来便可觉病情大减,体力大增。

温馨提示: 春季养生以养肝为重点,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多喝养生茶来帮我们快速肝脏的健康。

【养肝健脾】

艾灸四穴养生法?

  艾灸不仅可以治疗常见疾病,更是养生抗衰老的好方法,您不需被复杂的穴位所困扰,只需记住四大养生要穴,中脘、足三里、关元、命门,通过艾灸四大养生穴位,能补气助阳,温益脾肾,调节脏腑功能,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体质,延缓衰老。下面我给大家介绍艾灸养生法,希望对你有用!

   艾灸养生法穴位

  艾灸不仅可以治疗常见疾病,更是养生抗衰老的好方法。您不需要被繁复的穴位所困扰,只需用记住人体四大养生要穴——关元、命门、中脘、足三里,通过艾灸四大养生穴位,能补气助阳、温益脾肾,调节脏腑功能,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强体质、延缓衰老。

  方法:艾条温和灸,春夏每周1~2次,秋冬每周2~3次,每穴15分钟。

  关元穴:又名丹田,在脐下三寸处。关元穴是人体重要补穴之一。

  主治:阳痿早泄、梦遗滑精、遗尿癃闭、小便濒数、尿浊尿血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崩漏带下、产后出血的妇科常见病;腹胀腹痛、腹泻痢疾、脱肛便秘等胃肠系统疾病。

  命门穴:又名精宫,督脉之穴,在第二腰椎之下与脐相对,其气与肾通,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护生命的命门。

  主治:五劳七伤、虚损腰痛、尿频、遗尿、阳痿、早泄及各种虚寒病状。

  中脘穴:又名太仓,任脉之穴,在脐正四寸。具有调胃和中、补虚益气、健脾化溼之功效。

  主治:胃脘痛、恶心呕吐、呃逆、反胃、腹胀、腹泻、溃疡病、胃下垂、浅表性胃炎、胃痉挛、消化不良、肠炎、胃神经功能症等一切肠胃病症,虚劳百损、四肢乏力等症候。

  足三里穴:外膝眼下三寸一横指处。具有补益脾胃、调和气血、驱邪防病的功效,是养生保健的第一要穴。

  主治:胃痛、腹胀肠鸣、呕吐、便秘、腹泻、水肿、神经疾病、急慢性乳腺炎、肠痈等。

   四季艾灸养生

  春季艾灸好处多,胜过参汤和燕窝

  春季养生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生”字。按自然界属性,春属木,与肝相应。春季要充分利用、珍惜大自然“发陈”之时,借阳气上升,万物萌生,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之机,通过适当的调摄,使春阳之气得以宣达,代谢机能得以正常执行。

  夏季艾灸好处多,冬病夏治莫错过

  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中医主张“春夏养阳”,冬病夏治,就是利用夏季气候炎热、人体阳气最旺盛的客观条件,鼓舞阳气,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健脾和胃,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达到促进血液回圈、祛除寒邪、提高卫外功能的效果。中医实践证实,“冬病夏治”在慢性病治疗方面,尤其是风溼类的疾病,哮喘,免疫力低下,慢性疾病,过敏性疾病等等都适合夏天艾灸,治疗效果较为显著。

  秋季艾灸好处多,虚寒体质能调和

  入秋后,摸摸你的小腹和胃部,感到比别的部位凉么?如果感觉凉,多半是夏天受了寒凉。胃部发凉,则消化不良、胃痛、面色不佳;若小腹发凉,女性则容易内分泌失调,长小肚腩,频发痛经,不易怀孕。《本草》“入秋小腹多冷者,用热砖熨肚,三五度,瘥。”此时,须赶紧用艾灸温暖,不要任其滞留。秋冬季节,体质偏寒的朋友一定要注意调理,预防寒邪。

  冬季艾灸好处多,温阳补肾最适合

  数九寒天,人体阳气敛藏,气血不畅,面板干燥,毛孔闭塞。冬季养肾,这是中医养生常识,“肾为五脏之母”,是生命之源。所以在冬季务必要养好肾脏,过一个温馨的暖冬。中医认为,温补者,莫过于灸法。灸者,乃艾之火攻,能壮人阳气,益人真阴。冬季补肾艾灸疗法有6大功效: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祛溼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防病保健

   艾灸养生穴位及禁忌

  1、春季养生美容 春季与人体五脏之一的肝相应,春天肝气当旺,借春季的天时重点调养肝的阴阳。

  艾灸穴位:肝腧穴

  2、夏季养生美容 长夏气候特点偏溼“溼气通于脾”,因此长夏是健脾、养脾、治脾的重要时机。

  艾灸穴位:心腧、脾腧、胃腧

  3、秋季养生美容 早秋气温高为溼燥,晚秋气温降为凉燥,面板干燥,体液缺乏,一切新旧病患容易产生,因此,秋天养生以润燥保阴为主。

  艾灸穴位:大椎、肺腧、大肠腧

  4、冬季养生美容 冬季是养生之重点。

  艾灸穴位:腰阳关、命门、肾腧

   注意事项

  1、温灸时先灸左方,再灸右方;

  2、温灸后,不要冷水洗手或洗澡;

  3、温灸后要喝较平常多量的温开水***绝对不可喝冷水或冰水***,以帮助排泄器官排出体内的毒素;

  4、饭后一个小时内不宜温灸;

  6、孕妇禁用温灸 *** ;

  7、脉搏每分钟超过90次以上禁灸;

  8、过肌、过饱、酒醉禁灸;

  9、身体发炎部位禁灸。

人体穴位艾灸养生?

  艾灸是我国中医里的一种特殊疗法之一,同时穴位是我们中医治疗疾病的关键,所以艾灸与穴位的结合会产生很好的保健养生的功效。下面我给大家介绍的方法,希望对你有用!

  8个艾灸养生的穴位

  1.灸神阙穴

  神阙肚脐属任脉经.又名脐中。艾灸神阙穴,有温补元气,健运脾胃,固脱复苏之功效。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实验性关节炎大白鼠的神阙穴,其炎症区坏死程度及细胞浸润明显减轻,隔盐灸正常小白鼠的神阙穴,其杀伤细胞活性,在24小时内迅速升高,72小时至120小时复原,若间日连续灸,则活性升高可维持更长的时间。

  神阙穴多采用隔盐灸,还有一种叫做神阙灸脐法的保健灸法,其法是,先以生五灵脂24克、生青盐15克、乳香3克、没药3克、夜明砂6克微炒、木通9克、干葱头6克、麝香少许,研成细末备用以上诸药在中药店有售。施灸时取面粉适量,用水调和作圈置于脐周。取药末6克,另用槐树皮剪成圆币形,将脐上的药末盖好,每岁一壮,灸治一次换一次药末,每月可灸1次,午时灸为宜,多用于身体虚弱者,并可强健脾胃功能,预防疾病。

  灸神阙还能治泄泻、便血及病后大便不通。据《窦材灸法》载:“肠癖下血,久不止,此饮食冷物,损大肠气也,灸神阙穴三百壮;虚劳人及病后大艾灸神阙穴,对泄泻、绕脐腹痛、脱肛、中风脱证、角弓反张、产后尿潴留、慢性腹泻、面板瘙痒、荨麻疹有效好的防治作用。

  2.灸气海穴

  气海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1.5寸。灸气海有延年益寿、养生保健的作用。据们《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五载,柳公度年八十余,步履轻便,当有人问其养生之术时,他说:“吾初无术,但未尝以元气作喜怒,气海常温耳。”灸气海能生发和培补元气,滋荣百脉,益肾固精,保健强身,解除疲劳等。据《窦材灸法》记载:“上消病,日饮水三至五升,及心肺壅热,又吃冷物,伤肺肾之气……春灸气海,秋灸关元三百壮,口生津液。”认为灸气海能预防治疗糖尿病。日本代田文志现代日本针灸学家认为用艾灸气海可预防阑尾炎,可以灸20~3O壮。

  现代研究认为:艾灸气海穴可防治下腹部疼痛、大便不通、泄痢不止,遗尿、遗精、阳 痿、滑精,闭经、崩漏、带下、子宫脱垂,中风脱证、脘腹胀痛、气喘、疝气,失眠、神经衰弱、肠炎等。

  3.灸关元穴

  关元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3寸。该穴为小肠之“募穴”,足三阴经、任脉之会,一身元气之所在。别名“丹田”。《难经·六十六难》集注中杨玄操说:“丹田者,人之根本也,精神之所藏,五气之根元,太子之府也。”中医学认为,关元其部位为真阳所居、化生精气之处。艾灸关元能使清阳上升,浊阴下降,元阳温暖,血液充盈,能培肾固本,补气回阳,通调冲任、理气活血。艾灸关元,能治积冷,男子疝气,梦遗淋浊,女子瘕聚,经产带下,诸虚百损。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关元可使血液动力学改变,对心肌具有正变力性作用,从而使得每博指数SI和左心室搏做功指数LVSWI稳定增加。艾灸关元还可改变动脉血氧运输量,有增加利用氧的作用,能增加机体代偿能力,防止缺氧加重和延缓休克的发展。艾灸关元可防治遗尿、尿频,隆闭、少腹胀痛,脱肛、疝气、遗精,白浊、早泄,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崩漏、恶露不尽、不孕,中风脱证、虚劳赢瘦等。

  4.灸大椎穴

  大椎穴属督脉,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大椎穴又名百劳穴,是督脉、手足三阳经、阳维脉之会,有“诸阳之会”和“阳脉之海”之称。此穴有解表、疏风、散寒,温阳、通阳、清心、宁神、健脑、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强壮全身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细胞的数量,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和E一玫瑰花环形成率,具有提高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艾灸此穴,可用于老年人项背畏寒,用脑过度引起的疲劳、头胀、头晕,伏案或低头过度引起的项强不适、颈椎病,血管紧张性头痛等。

  大椎穴还有明显的退热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气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还可用于肺气肿、哮喘的防治。

  5.灸中脘穴

  中脘穴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中脘穴有调胃补气、化溼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甲乙经》载:“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中脘主之,亦取章门。”又载:“伤忧思气积,中脘主之。”《玉龙歌》说:“黄疽四肢无力,中脘、足三里。”实验观察发现,艾灸小白鼠“中脘”穴,能增加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艾灸中脘穴后能使胃的蠕动增强,幽门立即开放,胃下缘轻度提高,空肠黏膜皱襞增深、肠动力增强。艾灸中院有利于提高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和增强人的抵抗力,对于胃脘胀痛、呕吐、呢逆、吞酸、食欲不振等有较好疗效。

  6.灸身柱穴

  身柱穴属督脉,在项后第三胸椎与第四胸椎之间。身柱有理肺气,补虚损,解疗毒,宁神志的功效。

  灸身柱能温补元阳,调和气血,促进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现代研究认为,灸身柱可以调节人的神经系统,可以防止神经衰弱,失眠症,头痛的发作,可以防止疲劳,促进肌体体力的恢复。灸身柱对小儿的胃肠道疾病,如消化不良,吐乳,泄泻,食欲不振等有防治作用。此外,对精神萎靡、夜哭,呼吸系统的哮喘、气管炎、百日咳、感冒、肺炎等都有防治作用。《养生一言草》载:小儿每月灸身柱、天枢,可保无病。

  7.灸三阴交穴

  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位于小腿内侧,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后缘。三阴交是足三阴经脾经、肾经、肝经的交会穴,对肝、脾、肾三脏的疾病有防治作用,具有健脾和胃化溼,疏肝益肾,调经血,主生殖的功能。中医学文献记载,三阴交能主脾胃虚弱,心腹胀满,不思饮食,痹痛身重,四肢不举,腹胀肠鸣,溏泄,小便不利,疝气,梦遗失精,脐下痛不可忍,漏血不止,月水不止等。《甲乙经》载:足下热胫痛,不能久立,溼痹不能行,三阴交主之。《外台秘要》集验:灸丈夫梦泄法,灸足内踝上名三阴交二七壮。

  现代医学认为灸三阴交可以防治夜尿增多,小便不利,膀胱炎,急、慢性肾炎,炎,遗精,遗尿,月经不调,经闭崩漏,产后血晕。艾灸三阴交对神经系统的失眠、神经衰弱、心悸,心脑血管方面的冠心病、高血压,消化系统的脾胃虚弱、肠鸣腹胀、泄泻、消化不良、腹痛、便血、便秘等都有防治作用。

  8.灸足三里穴

  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位于小腿的前外侧,在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足三里是胃经的主要穴位.具有调理脾胃.健运脾阳,温中散寒,补中益气,调和气血.宣通气机,导气下行,补虚强身的作用。《甲乙经》载:“五脏六腑之胀,皆取三里,三里者,胀之要穴。”《外台科要》载: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暗,所以三里下气也。《医说》羹:若要安.三里莫要干。《针灸大成》载:中风预防灸,若有中风先兆时“便宜急企三里绝骨四处,各三壮”,“春交夏时,夏交秋时.俱宜灸.常令二足足二里有灸疮为妙。《江间式心身锻炼法》载:“无病长寿法.每月必有十日灸足三里穴,寿至二百余岁。”现代研究认为艾灸足三里穴.能调节高血压病初期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降血压的作用.能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下降,可以改善血液出黏滞度.并有扩张血管,降低血液凝聚的作用,可以预防脑血管意外的发生。艾灸足三里,还能增强消化吸收能力,改善铜、锌代谢.减少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

  艾灸足三里,对消化系统的胃肠功能低下、食欲不振,消化吸收不良、急慢性胃炎、口腔及胃溃疡、胃下垂、腹泻、便秘,对心脑血管系统的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绞痛、脑血管意外,对呼吸系统的感冒、肺结核,对泌尿生殖系统的尿频遗尿、小便不通、遗精,早泄等也均有防治作用。艾灸足三里还能增强体力,解除疲劳,调节神经,有较强的延缓衰老的作用,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

  艾灸养生的方法

  1、足三里穴艾灸祛溼

  足三里穴是位于外膝的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左右的位置,艾灸10-15分钟即可,需坚持一段时间,很快可以看到祛溼的效果。

  2、丰隆穴艾灸祛溼

  丰隆穴位于小腿外侧的中点,肌肉较为鼓起的位置,针对这个穴位祛溼,效果较佳。每日艾灸15分钟可以有效健脾祛溼。

  3、解溪穴艾灸祛溼

  解溪穴位于脚背、踝关节活动的凹点。这个穴位是全身祛痰祛溼的穴位,对于解除下肢的水肿有较好的效果。每日对解溪穴艾灸15分钟,坚持一段时间,能够很好祛溼。

  4、三元穴艾灸祛溼

  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的位置,属于养生保健的穴位。长期对关元穴施灸或者艾灸有助于调理气血、补肾固精。每日可以艾灸10-15分钟,能够帮助祛溼。

  5、中脘穴艾灸祛溼

  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的位置上。每天艾灸10-15分钟,能有效缓解胃部不适的症状,同时有助于祛溼。

  6、谷穴艾灸祛溼

  合谷穴是大肠经的总开关,有“颜面合谷收”的说法,当面部面板有红血丝时,可艾灸合谷穴,有很好的缓解效果。

  合谷穴具有升清降浊、宣通气血的功能,但体质较差者不宜给予强 *** ,孕妇更要禁忌。

  取穴: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

  手法:艾灸距离穴位3-5厘米,灸至穴位暖和、微微发红即可,10次为一疗程。每次艾灸10-15分钟,每天一次。

  7、池穴艾灸祛溼

  曲池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合穴,意为脉气自四肢末端至此,最为盛大,犹如水流合入大海。曲池穴具有祛除风溼,调理气血的功效、可改善手麻、胸中烦满,改善周边血液回圈。

  取穴:屈肘时肘横纹外侧端。手法:用艾条灸每天1次,每次10分钟。

  8、白穴艾灸祛溼

  脾经的重要穴位。和消化密切相关的两条经脉,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分别循行和相交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

  取穴: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手法:艾条灸5-20分钟。

  挑选艾条的方法

  1、看外观

  好的艾条中的艾绒是土的,非常柔软细腻;而普通的艾条的艾绒是偏青色的,看上去非常粗糙。

  2、闻味道

  高质量的艾条的味道是温和的,闻起来清香舒服,而普通的艾条闻起来很刺鼻,非常不舒服。

  3、艾灸感觉

  用好的艾条灸,面板感觉很温暖,温热的感觉慢慢渗入面板,较为舒服;而差的艾条就会有烧灼感,感觉刺痛。并且,好的艾条燃烧的时间偏长。

  4、不要选无烟艾条

  无烟艾条在碳化的过程中已经加入化学粘合剂,已经失去艾的药性,不能起到祛溼的作用。

?

Copyright © 2019- kqy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