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当原子或原子团失去或获得一个或多个电子时,它们会变成带电的粒子,这些粒子被称为离子。电子的得失过程称为电离,而电离过程的能量变化可以通过电离能来量化。如果原子或原子团获得电子,它们会形成阴离子;如果失去电子,则会形成阳离子。虽然原子团包含多个原子,因此它们的质量和体积通常比构成它们的原子大,但这并不意味着原子团一定比原子大。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因此不显示电性;而常见的原子团通常带有正或负电荷,因为它们的质子总数和电子总数通常不相等。
常见的原子团包括氢氧根(OH-)、硝酸根(NO3-)、碳酸根(CO3 2-)、硫酸根(SO4 2-)、亚硫酸根(SO32-)、氯酸根(ClO3-)、磷酸根(PO4 3-)、碳酸氢根(HCO3-)、铵根(NH4+)、高锰酸根(MnO4-)和锰酸根(MnO4 2-)。原子团并不在所有化学反应中都保持不变。例如,在用KClO3制取O2的反应中,氯酸根发生了变化。原子团的整体化合价通常等于其所带电荷的数值,且正负相同。例如,硫酸根(SO4 2-)在组成化合物时显示-2价。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它们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包括非金属单质(如金刚石、石墨)、金属单质(如铁、汞)和稀有气体。原子不断运动,尽管它们体积很小,但具有一定的质量。关于原子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但直到19世纪初,化学家道尔顿才基于实验事实和逻辑推导,在1803年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每个分子与其所构成的物质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但无法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因为这些性质是大量分子聚集后表现出的宏观现象。分子的性质包括: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总是不断运动,温度越高,运动越快;分子之间存在间隔,这解释了气体易于压缩和混合液体体积减小的现象;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例如,水和冰虽然由不同状态的水分子构成,但它们具有相同的分子性质,因此都能解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