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客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抱薪救火的辞典简编版

抱薪救火的辞典简编版

来源:客趣旅游网

抱薪救火的辞典简编版是:抱着木柴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式除害,反而使祸害更加严重。 【造句】救援投手一上场,就因连续保送丢了四分,简直是抱薪救火。

抱薪救火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    【点此查看抱薪救火详细内容】

⒈比喻以错误的做法去消灭祸患,反而使祸患扩大。引《战国策·魏策三》:“以地事秦,譬犹抱薪而救火也,薪不尽,火不灭。”《史记·魏世家》作“譬犹抱薪救火”。《汉书·董仲舒传》:“法出而姦生,令下而诈起,如以汤止沸,抱薪救火,愈其亡益也。”宋王安石《上运使孙司谏书》:“常恐天下之势,积而不已,以至于此,虽力排之,已若无奈何,又从而为之辞,其与抱薪救火何异?”《宋史·李宗勉传》:“或谓其势彊盛,宜於讲和,欲出金繒以奉之,是抱薪救火,空国与敌矣。”

二、汉语大词典

比喻以错误的做法去消灭祸患,反而使祸患扩大。《战国策·魏策三》:“以地事秦,譬犹抱薪而救火也,薪不尽,火不灭。”《史记·魏世家》作“譬犹抱薪救火”。《汉书·董仲舒传》:“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如以汤止沸,抱薪救火,愈其亡益也。”宋王安石《上运使孙司谏书》:“常恐天下之势,积而不已,以至于此,虽力排之,已若无奈何,又从而为之辞,其与抱薪救火何异?”《宋史·李宗勉传》:“或谓其势彊盛,宜于讲和,欲出金缯以奉之,是抱薪救火,空国与敌矣。”

三、典故

战国末期,秦国向魏国接连发动大规模的进攻,魏国无力抵抗,大片土地都被秦军占领了。到公元前273年,秦国又一次向魏国出兵,势头空前猛烈。魏王把大臣们召来,愁眉苦脸地问大家有没有使秦国退兵的办法。大臣们由于经过多年的战乱,提起打仗就吓得哆嗦,谁也不敢谈“抵抗”二字。在这大兵压境的危急时刻,多数大臣都劝魏王,用黄河以北和太行山以南的大片土地为代价,向秦王求和。谋士苏代听了这些话,很不以为然,忙上前对魏王说:“大王,他们是因为自己胆小怕死,才让您去卖国求和,根本不为国家着想。您想,把大片土地割让给秦国虽然暂时满足了秦王的野心,但秦国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只要魏国的土地没割完,秦军就不会停止进攻我们。”,说到这里,苏代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人,他的房子起火了,别人劝他快用水去浇灭大火,但他不听,偏抱起一捆柴草去救火,是因为他不懂得柴草不但不能灭火反而能助长火势的道理。大王若同意拿着魏国土地去求和,不就等于抱着柴草救火吗?”,尽管苏代讲得头头是道,但是胆小的魏王只顾眼前的太平,还是依大臣们的意见把魏国大片土地割让给秦国。到公元225年,果然秦军又向魏国大举进攻,包围了国都大梁,掘开黄河大堤让洪水淹没了大梁城,魏国终于被秦国灭掉了。

四、出处

《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若听诸葛亮之言;妄动甲兵;此所谓负薪救火也。”《史记·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五、关于抱薪救火的近义词

抱薪救焚  负薪救火  适得其反  扬汤止沸  引足救经  南辕北辙  

六、关于抱薪救火的词语

救人救彻﹐救火救灭  救人救彻,救火救灭  抱薪救火  抱薪救焚  负薪救火  救火投薪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抱薪救火的详细信息

Copyright © 2019- kqy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