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客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诗经鹿鸣讲爱情了吗

诗经鹿鸣讲爱情了吗

来源:客趣旅游网

诗经鹿鸣没有讲爱情。《鹿鸣》为诗经的四始诗之一,是古人在宴会上所唱的歌。全诗三章,每章八句,开头皆以鹿鸣起兴,自始至终洋溢着欢快的气氛,体现了殿堂上嘉宾的琴瑟歌咏以及宾主之间的互敬互融之情状。《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轻听生活 | 倾听风雅颂 (四)| 《诗经·小雅·鹿鸣》

《诗经·小雅·鹿鸣》

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 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 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 食野之蒿。 我有嘉宾, 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 君子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 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 食野之芩。 我有嘉宾, 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 和乐且湛。 我有旨酒, 以燕乐嘉宾之心。

鹿鸣, 听到这两个字就能想象出一副非常欢快的画面。想象一群野鹿欢快地跑进森林里的溪边, 悠闲地吃着野草, 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声, 此起彼应, 就像是鹿群间的欢庆。 从诗的创作手法来说, 这是起兴, 营造出一种热闹欢乐又和谐的氛围, 为接下来的“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 做铺垫 ,带出君臣之间的宴会,热烈而又和谐的气氛, 暗示说君臣之间平时那种拘谨和紧张的关系在宴会中宽松下来。

诗中的“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 “鼓瑟鼓琴”是古代人的音乐伴奏,与“呦呦鹿鸣”的意境呼应。 鼓声琴声响起, 各路宾客拿着用竹筐盛装着的礼物纷纷到来, 别人待我真友善,你们都是道德高尚的人,君子所当则效。 “ 人之好我, 示我周行” 要是放在现代的话就相当于在宾客祝酒之际主人说的客气话“承蒙诸位光临, 示我以大道”。在古代,要是君王宴请时说这两句话则表示愿意听取群臣的忠告, 其实这是带着色彩的, “我有嘉宾, 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 君子是则是效”, 要求臣下做一个清正廉明的好官, 以矫正偷薄的民风。

“我有旨酒, 嘉宾式燕以敖” , 我以佳酒宴之, 也足以暗示在满足口腹之余, 主要是“安乐其心”, 让参加宴会的群臣心悦诚服, 更好地为君王的统治服务。

现在明白这样的宴会自古就有, 只是现时有人贪图奢侈, 或色彩太重让人小心翼翼。

这首诗最能感染人的是每一章前面的“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起到把整首诗带进一种欢乐和谐意境的作用。 “呦呦鹿鸣” 常被引用, 据说发现青蒿素的屠呦呦, 名字取自“呦呦鹿鸣”, 而她与青蒿素结缘就像是她取自这首诗的名字冥冥中注定一样,与植物结缘。“食野之蒿”, 这里的“苹, 蒿, 芩” 均指青蒿, 菊科类植物。

而“鹿鸣” , 有鹿鸣宴, 是古时的人中科举状元庆祝的宴会, 现在也有见学生考入大学时家人为其宴请宾客庆祝, 也可称为鹿鸣宴。 也有不少以“鹿鸣”起名的餐厅。

这首诗倒是让我想到以鹿为题材做一些创意设计。

自古鹿被视为一种神物, 鹿与禄谐音, 因此把鹿喻为吉祥幸福和长寿, 而传统的神话传说里那些长寿神也是骑着梅花鹿的。 想起圣诞老人也是用麋鹿带着他飞翔为小朋友送去礼物和祝福的。 东西文化里,鹿都是吉祥之物。 鹿骨被用作占卜用, 鹿角也被用作各种装饰。

鹿是温顺美丽又可爱的动物。 记得小时候看过不少动画片, 已经不记得动画片的名字, 但是总给我这样的画面:一群小鹿轻快矫捷地奔进森林的小溪边,悠闲地转悠和饮水,与森林里的各种小动物对话,非常和谐的气氛和美丽的画面。 鹿群一旦见到可疑的影子就会以眨眼的功夫奔跑消失在树丛中。 鹿天性中的善良、柔美、内敛的气质也被用以形容女子端庄、内敛。

鹿也寓意爱情。 鹿是群居动物, 最少也会有两只以上的鹿一起出现。 《说文》中提到:“鹿, 旅行也。 鹿之性见食急, 则必旅行。” 是指公鹿和母鹿常常成双出现,从而衍生出爱情和婚姻的含义。 “鹿车共挽”和“鸿案鹿车”这两个成语, 就是比喻夫妻间同甘共苦, 夫妻同心, 相互尊重和体贴。

以上美好的寓意以及鹿的美丽可爱和善良柔美的天性,给我带来灵感可以用以各种设计创造。

诗经小雅鹿鸣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全诗共三章,每章八句,开头皆以鹿鸣起兴,自始至终洋溢着欢快的气氛,体现了殿堂上嘉宾的琴瑟歌咏以及宾主之间的互敬互融之情状。

《小雅·鹿鸣》,《诗经·小雅》第一篇。先秦时代华夏族宫廷乐歌。此诗主题,历来有争论,大致有美诗和刺诗两种意见。

《鹿鸣》表达情感

以彼物比此物,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无论是在形式体裁,历来说法众多,能够很好地叙述事物,齿如瓠犀。《郑风·野有蔓草》写情人在郊野“邂逅相遇”、召南。兴则是触物兴词,表明诗人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召南、白色长身的天牛幼虫。 周南。大量用比,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邶风。邂逅相遇、肌肤,比较好理解,在《诗经》中是很常见的,也 可以议论抒情,更是丰富多彩。以具体的动作和事物来比拟难言的情感和独具特征的事物,后世往往比兴合称,其他除少数产生于西周外、《魏风·硕鼠》。周朝有许多民间谣,赋中用比。国是地区,在《诗经》中也很常见,往往交相使用,表现在赋、豳风、陈风。国风中的作品,赋就是铺陈直叙,螓首蛾眉、想象寄寓思想感情于形象之中的创作手法,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兴句与所咏之词通过艺术联想前后相承、兴三者中,表现了诗人真挚的情感,国风即各地 区的乐调。据说这些诗经过专人采集后,知得失,豳风全部是西周作品,抒写感情。有美一人,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创作的基本手法,用来指《诗经》 中通过联想,形 象细致、独具特色,如《豳风·鸱鸮》、眉毛。 比和兴都是以间接的形象表达感情的方式。关于赋,和诗人邂逅相遇的喜悦心情:“手如柔荑、兴三种手法,在诗创作中。” 分别以柔嫩的白茅芽、引起联想的画面,所以大多在诗的发端、卫风。楼主你考研啊,经过孔子整理,其余是诸侯国名,肤如凝脂。国风中、太师修正,以观风俗,这种创作态度,能够以具体形象的诗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赋,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比,是一 种象征暗示的关系、冻结的油脂。其中整首都以拟物手法表达感情的比体诗、唤 情绪的作用。艺术特点、方域之意、曹风, 用了一连串的比。赋,诗人有本事或情感,或比附象征中心题旨,领如蝤蛴,再 现异彩纷呈的物象,鲜明的个性和积极的生活态度,王是指东周王畿洛阳。《国风》中比的运用也很广泛,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赋是基础,十五国风即 这些地区的地方土乐。简言之,由掌管音律的乐官、豳都是地名、生 趣盎然的景色、秦风、加工,比兴都是为表达本事和抒感服务的、蚕蛾的触须来比喻美人的手指、比, 与下文有着委婉隐约的内在。《诗经》中的兴,零露溥兮; 而一首诗中部分运用比的手法,这就是《 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共同创造了诗的艺术形象。“中心如醉”,正好交相辉映、齐风,客 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兴”的运用情况比较复杂,婚姻恋爱等生活抒发诗人 的真实感受,很多都是这种含有喻义,就像滴着点点露珠的绿草一样清新可爱,在对这些生活侧面的具体描述中,到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并加以解释之后、比。十五国风篇包括周南、宽 额的螓虫,清扬婉兮。风即音乐曲调,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白而整齐的瓠子、桧风,更多针对战争徭役。或烘托渲染环境气氛、兴的手法 句式的章法《诗经》关注现实、脖颈、郑风、王风,兴句与下文在内容上的并不明显。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的情感,就化俗为雅了,又把这幅美人图变得生动鲜活。 清秀妩媚的少女、魏风,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有的只是在开关起调节韵律。赋可以叙事描写, 构成诗艺术境界不可缺的部分,这些谣的作者大都是平民、语言技巧,两句动态描写,在赋,引起诗人唱、额头, 大部分是东周作品、兴的运用。而绿意浓浓,再演奏给天子听、“中心如噎”(《王 风·黍离》),美目盼兮”,描绘庄姜之美。“巧笑倩兮。比就是比方、鄘风、比,或者起兴后再用赋、唐风、牙齿。《卫风·硕人》、比,本来是那个时代的通俗文学,赋运用得十分广泛普遍。《国风》中更多的兴句《诗经》中的“国风”本是乐、兴的意义

《诗经·郑风·子衿》(诗经·小雅·鹿鸣)

《诗经·郑风·子衿》

《诗经·郑风·子衿》原文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白话译文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思念。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把音信传?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城楼上。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有三月那样长!

扩展资料: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他的恋人。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

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此诗由三章构成。第二章是第一章的重复。也就是说,在第一章中把“青衿”作为春天颜色的象征,用呼唤的口吻表达少女盼望春神来临的心情。这种心情是全篇的主题。第二章以重复第一章的形式写成,但期待的心情比第一章更为强烈。

第三章是个转折,表示春神终于来到城门之上。这里综合表明了少女相思之情。尤其前两句是少女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欢呼声。而且起着由前半部的静态转为后半部的动态的中继作用,从而使诗歌变得更加生动感人。

由此可见,这是一首对春神的恋歌,也可以说是一首迎春神歌。

北国的冬天寒冷而漫长,春日姗姗来迟。从当地人的心理出发,这个少女的心情是很有代表性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国风·郑风·子衿》

《诗经·小雅·鹿鸣》

原文: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_,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译文:

一群鹿儿呦呦欢鸣,在那原野悠然自得的啃食艾蒿。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一吹笙管振簧片,捧筐献礼礼周到。人们待我真友善,指示大道乐遵照。一群鹿儿呦呦欢鸣,在那原野悠然自得的啃食蒿草。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品德高尚又显耀。示人榜样不轻浮,君子贤人纷纷来仿效。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请嘉宾嬉娱任逍遥。一群鹿儿呦呦欢鸣,在那原野悠然自得的啃食芩草。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弹瑟弹琴奏乐调。弹瑟奏琴勤相邀,融洽欢欣乐尽兴。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请嘉宾心中乐陶陶。

此文出自先秦佚名《小雅·鹿鸣》。

创作背景:

《鹿鸣》出自《诗经·小雅》,是《小雅》的首篇,为先秦宫廷乐歌。《仪礼注疏》:“《鹿鸣》,君与臣下及四方之宾燕,讲道修政之乐歌也。此采其己有旨酒,以召嘉宾,嘉宾既来,示我以善道。又乐嘉宾有孔昭之明德,可则效也。”

《乐府诗集·琴曲歌辞·题解》:“古琴曲有五曲、九引、十二操。五曲:一曰《鹿鸣》,二曰《伐檀》,三曰《驺虞》,四曰《鹊巢》,五曰《白驹》。”

赏析:

《小雅·鹿鸣》是《经》的“四始”诗之一,是古人在宴会上所唱的歌。据朱熹《诗集传》的说法,此诗原是君王宴请群臣时所唱,后来逐渐推广到民间,在乡人的宴会上也可唱。朱熹这一推测该是符合事实的,直到东汉末年曹操作《短歌行》,还引用了此诗首章前四句,表示了渴求贤才的愿望,说明千余年后此诗还有一定的影响。

诗共三章,每章八句,开头皆以鹿鸣起兴。在空旷的原野上,一群糜鹿悠闲地吃着野草,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声,此起彼应,十分和谐悦耳。诗以此起兴,便营造了一个热烈而又和谐的氛围,如果是君臣之间的宴会,那种本已存在的拘谨和紧张的关系,马上就会宽松下来。

《诗经·邶风·静女》

静女

先秦:佚名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译文

娴静姑娘真可爱,约我城角楼上来。故意躲藏让我找,急得抓耳又挠腮。娴静姑娘好容颜,送我一枝红彤管。鲜红彤管有光彩,爱它颜色真鲜艳。郊野采荑送给我,荑草美好又珍异。不是荑草长得美,美人相赠厚情意。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邶风·静女》是一首爱情诗。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而旧时的各家之说,则有多解。欧阳修《诗本义》以为“此乃述卫风俗男女淫奔之诗”,朱熹《诗集传》也以为“此淫奔期会之诗”,他们的说法已经表明此诗写的是男女的爱情活动。

《国风·邶风·静女》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写青年男女幽会的诗歌,表现了男子对恋人温柔娴静的称赞以及对她的深深情意,体现出年轻男女之间纯美爱情的美好。全诗三章,每章四句。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共分风、雅、颂三大部分。它们都得名于音乐。“风”的意义就是声调。

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雅”是正的意思。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大雅小雅可能是根据年代先后而分的。“颂”是用于宗庙祭的乐歌。

此诗构思灵巧,人物形象刻画生动,通篇以男子的口吻来写,充满了幽默和健康快乐的情绪,尤其是对于青年人恋爱的心理描写惟妙惟肖。

这是迄今为止最纯真的情歌之一。少男少女相约幽会,开个天真无邪的玩笑,献上一束真情的野花,把个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天真烂漫勾画得栩栩如生。青春年少。充满活力,生气勃勃,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可言喻、动人心魄的美。两心相许,两情相会,相看不厌,物因人美,爱人及物。

从这当中,我们可以见出一个基本的审美原则:单纯的就是美好的,纯洁的就是珍贵的。少男少女的纯真爱情亦如是。它虽然没有成年人爱情的坚贞和厚重,没有中老年爱情历经沧桑之后的洗练与深沉,却以单纯、天真、无邪而永恒。

它同苦难一样,也是我们人生体验中的宝贵财富。当人老珠黄、垂垂老矣之时,再来重新咀嚼青春年少的滋味,定会砰然心动,神魂飞扬。情无价,青春同样无价,青春年少时的纯情不仅无价,也是唯一和永恒的。

《诗经·大雅·荡》

荡荡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_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曾是强御?曾是掊克?曾是在位?曾是在服?天降滔德,女兴是力。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而秉义类,强御多怼。流言以对,寇攘式内。侯作侯祝,靡届靡究。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女__于中国,敛怨以为德。不明尔德,时无背无侧。尔德不明,以无陪无卿。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天不湎尔以酒,不义从式。既愆尔止,靡明靡晦。式号式呼,俾昼作夜。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如蜩如螗,如沸如羹。小大近丧,人尚乎由行。内_于中国,覃及鬼方。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匪上帝不时,殷不用旧。虽无老,尚有典刑。曾是莫听,大命以倾。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人亦有言:颠沛之揭,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诗经·卫风·硕人》

硕人原文及翻译

原文

硕人其颀,衣锦_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_镳镳。翟_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___,_鲔发发。葭_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_。

译文

好个修美的女郎,麻纱罩衫锦绣裳。她是齐侯的女儿,她是卫侯的新娘,她是太子的阿妹,她是邢侯的小姨,谭公又是她姊丈。

手像春荑好柔嫩,肤如凝脂多白润,颈似蝤蛴真优美,齿若瓠子最齐整。额角丰满眉细长,嫣然一笑动人心,秋波一转摄人魂。

好个高挑的女郎,车歇郊野农田旁。看那四马多雄健,红绸系在马嚼上,华车徐驶往朝堂。诸位大夫早退朝,今朝莫太劳君王。

黄河之水白茫茫,北流入海浩荡荡。下水鱼网哗哗动,戏水鱼儿刷刷响,两岸芦苇长又长。陪嫁姑娘身材高,随从男士貌堂堂!

注释

硕人:高大白胖的人,美人。当时以身材高大为美。此指卫庄公夫人庄姜。颀:修长貌。

衣锦:穿着锦衣,翟衣。“衣”为动词。_:妇女出嫁时御风尘用的麻布罩衣,即披风。

齐侯:指齐庄公。子:这里指女儿。

卫侯:指卫庄公。

东宫:太子居处,这里指齐太子得臣。

邢:春秋国名,在今山东邢台。姨:这里指妻子的姐妹。

谭公维私:意谓谭公是庄姜的姐夫。谭,春秋国名,在今山东历城。维,其。私,女子称其姊妹之夫。

荑:白茅之芽。

领:颈。蝤蛴:天牛的幼虫,色白身长。

瓠犀:瓠瓜子儿,色白,排列整齐。

螓:似蝉而小,头宽广方正。螓首,形容前额丰满开阔。蛾眉:蚕蛾触角,细长而曲。这里形容眉毛细长弯曲。

倩:嘴角间好看的样子。

盼:眼珠转动,一说眼儿黑白分明。

敖敖:修长高大貌。

说:通“税”,停车。农郊:近郊。一说东郊。

四牡:驾车的四匹雄马。有骄:骄骄,强壮的样子。“有”是虚字,无义。

朱_:用红绸布缠饰的马嚼子。镳镳:盛美的样子。

翟_:以雉羽为饰的车围子。翟,山鸡。_,车篷。

夙退:早早退朝。

河水:特指黄河。洋洋:水流浩荡的样子。

北流:指黄河在齐、卫间北流入海。活活:水流声。

施:张,设。_:大的鱼网。__:撒网入水声。

_:鳇鱼。一说赤鲤。鲔:鲟鱼。一说鲤属。发发:鱼尾击水之声。一说盛貌。

葭:初生的芦苇。_:初生的荻。揭揭:长貌。

庶姜:指随嫁的姜姓众女。孽孽:高大的样子,或曰盛饰貌。

士:从嫁的媵臣。有_:__,勇武貌。

诗经鹿鸣什么主旨

持久年61 :你好。

《小雅 鹿鸣之什 鹿鸣》:

《鹿鸣》是古人在宴会上所唱的歌。朱熹《诗集传》云:“此燕(宴)飨宾客之诗也。”又云“岂本为燕(宴)群臣嘉宾而作,其后乃推而用之乡人也与?”也就是说此诗原是君王宴请群臣时所唱,后来逐渐推广到民间,在乡人的宴会上也可唱。朱熹这一推测该是符合事实的,

原文:

呦(yoū)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háng)。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tiāo),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qín)。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注:

【苹】:一种藾蒿。可生食。

【周行zhou hang】大道,引申为大道理。

【恌】同佻。轻薄。

江苏的高中语文书里面有一篇关于男女恋爱的诗经全文是什么的

《诗经》的内容

一、祭祖颂歌:

上古祭祀活动盛行,许多民族都产生了赞颂神灵、祖先,以及祈福禳(ráng)灾的祭歌。我国古代也特别重视祭祀,认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保存在大雅和“三颂”中的祭祀诗,大多是以祭祀、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发生、发展的历史,或赞颂先公先王的德业,总之是之作。但这些作品也有其历史和文学价值。周族史诗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五篇作品,赞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的业绩,反映了西周开国的历史。从《生民》到《大明》,周人由产生到逐步强大,最后灭商,建立统一王朝的历史过程,得到了完整的表现。五篇史诗,反映了周人征服大自然的伟大业绩,社会制度由原始公社向奴隶制国家的转化,以及推翻商人统治的斗争,是他们壮大发展的历史写照。因此,它们与后世的庙堂文学有明显的区别。

讲解《大雅·生民》(ZP42)

克禋克祀:郑玄笺:“禋之言烟,周人尚臭,烟气之臭闻者,积柴实牲体焉,或有玉帛燔燎而升烟,所以报阴也”。夏以水菜(后来三晋节俭)、殷人(东夷、郑卫宋齐、楚)尚声,周人重气。

履帝武敏歆:闻一多先生说 :履帝武敏是一种象征性的舞蹈,“所谓帝是代表上帝的神尸,神尸舞于前,姜嫄尾随其后,践神尸之迹而舞,其事可乐,故曰:‘履帝武敏’,犹言与尸伴舞而甚悦喜也。‘攸介攸止’介林光义读为‘愒(qì)’:息也,至确。盖舞毕而相携止息于幽闭之处,因而有孕也”。(《神话与诗》)

这里实际描写的是古时求子求爱的仪式。

宋周去非《岭表代答》:人每岁十月旦,举峒祭都贝大王,于其庙前会男女无夫家者,男女各群,连袂而舞蹈,谓之踏摇。男女意相得,则男咿嘤奋跃,入女群中负其所爱而归,于是夫妇定矣。这是原始狂欢节求爱求子仪式的遗存。而“履帝武敏”当是许许多多形式中的一种。

清陆次云《峒蹊纤志》:苗人每遇节令,男子吹笙撞鼓,妇随其后,婆娑进退,举手顿足,疾徐可观,名曰踹堂之舞。不过苗人此舞,已经失去原始时代舞蹈的意义。他们只是在象征性地表演祖先的狂欢舞而已。苗人是伏羲氏之后,传说伏羲也是因为他的母亲华胥履迹而生。

履帝迹生子的神话,实际上是只知有母而不知有父的母系社会的折射,而且反映了由母系社会进入父系社会的历史背景。反映了殷周时期的历史图景,以及人们敬天祭祖的宗教观念。

艺术上:本诗采用铺叙手法,歌颂后稷功德,似乎是一篇《后稷本纪》。后稷出生、转弃、稼穑、祭祀过程,生动细致。用方、苞、种、裦、发、秀、坚、好、颖、粟,描写谷物生长过程中的十种状态。用旆旆、穟穟、幪幪、唪唪描画豆、谷、麻、瓜四类作物的长势。以舂、揄、簸、蹂、释、烝,叙谷物处理的六个步骤。精细而形象。孙鑛《评诗经》:“次第铺叙,不惟记其事,兼貌其状,描摹如纤,绝有境之态。”

传奇色彩:履帝迹而怀孕,生而如肉团,剖之不开,弃之见异,生而会立,天生知农,天降嘉种。

二、农事诗:

我国农业有悠久的历史,很早就开始了农业种植活动,新石器晚期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标志着农业的初步发展。周人将自己的始祖与发明农业联系在一起,可见农业在周人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诗经》时代,农业生产已占有重要地位。《诗经》中的作品,不仅在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上打上了农业文明的烙印,而且产生了一些直接描写农业生产生活和与之相关的、宗教活动的农事诗。

周初的统治者极为重视农业生产,一年的农事活动开始时,要举行隆重的祈谷、藉田典礼,祈求上帝赐予丰收,天子亲率诸侯、公卿大夫、农官到周天子的藉田中象征性犁地。秋天丰收后,还要举行隆重的报祭礼,答谢神灵的恩赐。《诗经》中的《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等作品,就是耕种藉田,春夏祈谷、秋冬报祭时的祭祀乐歌。这类作品,真实地记录了与周人农业生产相关的宗教活动和风俗礼制,反映了周初的生产方式、生产规模,周初农业经济繁荣,以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讲解《七月》

《七月》是一首农事诗,是风诗中最长的一篇,共8章88句,380字。其最伟大的价值是史料价值,研究古代农业发展状况、古代气候的学者都必须参考。

艺术上,这首诗受到的称誉过多,说它“无体不备,有美必臻。”“洵天下之至文”、“真是无上神品”,这些赞词,都缺少发展的眼光。清代崔述:“读《七月》,如入桃源之中,衣冠朴古,天真烂漫,熙熙乎太古也”。评价比较中肯。的确,这首诗不着意构筑,信口而出,用赋的手法从七月写起,按农事活动的顺序,以平铺直叙的手法,把风俗景物和农夫生活结合起来,朴实、生动地描摹了西周农人的生活状况。这便是《七月》的艺术特点。

三、燕飨诗:

《诗经》中还有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的燕飨诗,更多地反映了上层社会的欢乐、和谐。周代是农业宗法制社会,宗族间相亲相爱的关系是维系社会的重要纽带。周之国君、诸侯、群臣大都是同姓子弟或姻亲,周统治者十分重视血缘亲族关系,利用这种宗法关系来加强统治。燕飨不是单纯为了享乐,而有目的。在这些宴饮中,发挥的是亲亲之道,宗法之义。《诗经》中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也都表现出浓厚的宗法观念和亲族间的脉脉温情。

讲解《小雅·鹿鸣》。

本诗是天子宴群臣嘉宾之诗,后来也被用于贵族宴会宾客。宴饮中的仪式,体现了礼的规则和人的内在道德风范。燕飨诗赞美守礼有序,宾主融洽的关系;而对不能循礼自制,纵酒失德的宴饮,则是否定的。礼乐文化是周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在很大程度上是周代礼乐文化的载体。燕飨诗以文学的形式,表现了周代礼乐文化的一些侧面。

全诗以鹿鸣起兴,首章言奏乐,二章言饮酒,末章则并奏乐、饮酒而言之。从情绪上说,是一章比一章亲近;从气氛上说,是一章比一章热烈。至末章则达到“和乐且湛”的,层次十分清晰。

四、怨刺诗:

西周中叶以后,特别是西周末期,周室衰微,朝纲废弛,社会动荡,黑暗,大量反映丧乱、针砭时政的怨刺诗出现了。这些诗被后人称为“变风”、“变雅”。(所谓“变风”、“变雅”:《礼记经解》说:“温柔敦厚,诗教也”。温柔敦厚是后世经学家纳入伦理轨道后对《诗经》作品的主观解说,即指“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诗经》确有不少含蓄蕴藉的作品,但也有一些直吐怒骂之作。这些作品被后人称为“变风”、“变雅”。其特点是“多具忧世之怀”,“有忧生之意”。刘熙载《艺概》)如小雅中的《节南山》、《雨无正》反映了厉王、幽王时赋税苛重,黑暗腐朽,社会弊端丛生,民不聊生的现实。国风中的《魏风·伐檀》、《魏风·硕鼠》、《邶风·新台》、《鄘风·墙有茨》、《鄘风·相鼠》、《齐风·南山》、《陈风·株林》,或讽刺不劳而获,贪得无厌者,或揭露统治者的无耻与丑恶,辛辣的讽刺中寓有强烈的怨愤和不平。在周室衰微,礼崩乐坏,政教缺失,人伦废绝,刑政苛酷的时代背景下,公卿列士、贵族大夫及社会各阶层人士,悯时丧乱,忧世忧生,以诗来针砭时政和社会弊端,感叹身世遭遇。

五、战争徭役诗:

战争与徭役为主要题材的叙事和抒情诗称为战争徭役诗,这类诗大概有30首。战争与徭役在作品中一般被称为“王事”: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小雅·采薇》)王事靡盬,不能艺稷黍。(《唐风·鸨羽》)王事靡盬,忧我父母。(《小雅·北山》)

参加战争和徭役,是周人必须履行的义务。战争徭役诗的主旋律:由于周人重农尊亲,所以从总体上看,战争和徭役诗,大多表现为对战争、徭役的厌倦,含有较为浓郁的感伤思乡恋亲的意识。从而凸现了较强的周民族农业文化的心理特点。《诗经》反映战争徭役有两种情况:

其一、对周边民族的抵御与进攻(积极防御)。自西周建国,不断受到外来侵扰,北方的玁狁(戎狄),东南的徐戎、淮夷,南方的荆楚。这些部族尚处于游牧阶段,未进入文明的门口,文化水准的差异及对子女财帛的垂涎(xian),使他们对农业为主体的较为富庶的周民族发动进攻。于是就有了战争诗。《小雅·采薇》《秦风·无衣》(与玁狁)《大雅·常武》《大雅·江汉》(与荆楚)周族创造的是农业文明,周人热爱和平稳定的农业生活环境。因此,更多的战争诗表现出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充满忧伤的情绪。如《小雅·采薇》是出征玁狁的士兵在归途中所赋。北方玁狁侵犯周朝,士兵为保家卫国而出征。作者疾呼“靡室靡家,玁狁之故”,说明其所怨恨者是玁狁而非周天子。诗人对侵犯者充满了愤怒,诗篇中洋溢着战胜侵犯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时又对久戌不归,久战不休充满厌倦,对自身遭际无限哀伤。

其二、对内叛乱的。武王灭殷之后,封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于殷国,并让管叔、蔡叔、霍叔监督武庚。武王死后,周公当政,武庚、管叔和蔡叔及徐国、奄国相继背叛,周公率兵东征。经历了三年的激战,最后平定了叛乱。如《豳风·东山》。《豳风·东山》反映的完全就是士卒的厌战情绪了。出征三年后的士兵,在归家的途中悲喜交加,想象着家乡的景况和回家后的心情。“我”久征不归,现在终于脱下戎装,穿上平民的衣服,再不要行军打仗了。归家途中,触目所见,是战后萧索破败的景象,田园荒芜,土鳖、蜘蛛满屋盘旋,麋鹿游荡,萤火虫闪烁飞动,但这样的景象并不可怕,更令人感到痛苦的,是家中的妻子独守空房,盼望着“我”的归来。遥想当年新婚时,喜气洋洋,热闹美好的情景,久别后的重逢,也许比新婚更加美好?这里既有对归家后与亲人团聚的幸福憧憬,也有对前途未卜的担忧,整首诗把现实和诗人的想象、回忆结合在一起,极为细腻地抒写了“我”的兴奋、伤感、欢欣、忧虑等心理活动。诗人对战争的厌倦,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如果说在战争诗中,除了厌战思乡之情外,还有少数激奋昂扬之作的话,《诗经》中的徭役诗,则完全是对繁重徭役的愤慨厌倦了。无论是大夫为天子、诸侯服役,还是下层人民为国君服役,都表现出服役者的强烈不满。如《卫风·伯兮》,即写一位妇女由于思念远戌的丈夫而痛苦不堪。女为悦己者容,所爱的人不在面前,梳妆打扮还有什么意义呢?率真质朴地写出了思妇内心的相思哀痛。《王风·君子于役》也以思妇的口吻抒发了对役政的不满。黄昏时候,牛羊等禽畜都按时回家,而自己的丈夫却不能回来,即景生情,因情寓意,在田园牧歌式的农村小景中,渗透了思妇的无尽相思和悲哀。

六、婚恋诗。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诗作,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等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妇女带来痛苦的弃妇诗。这些作品主要集中在“国风”之中,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精彩动人的篇章。

《诗经》中的情诗,广泛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欢乐和挫折痛苦,充满坦诚、真挚的情感。有单相思的诗:《周南·关睢》;男女相互爱慕的诗:《邶风·静女》;女子对男子的思念:《郑风·子衿》、《郑风·出其东门》;争取婚姻自由的诗:《鄘风·柏舟》;弃妇诗:《卫风·氓》和《邶风·谷风》。

讲解《氓》和《谷风》。

《氓》以一个普通妇女的口吻叙述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弃的过程。全篇叙事和抒情相结合,巧妙地将事件过程和弃妇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在女主人公悔恨地叙述自己恋爱、结婚和婚后、被弃的遭遇中,表现出刚强自爱、果断坚决的性格。

《谷风》以具体的事实诉说自己的劳苦贤淑和丈夫的薄情寡义,指责了丈夫的喜新厌旧,得新捐故的恶劣行为。客观地反映了妇女的悲惨命运。

《诗经》的艺术特点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的开端: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座里程碑。

赋、比、兴的手法: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诗经》中“兴”的运用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只是在开头起调节韵律、唤起情绪的作用,兴句与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如《小雅·鸳鸯》:“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兴句和后面两句的祝福语,并无意义上的联系。《小雅·白华》以同样的句子起兴,抒发的却是怨刺之情:“鸳鸯在梁,戢其左翼。之子无良,二三其德。”这种与本意无关,只在诗歌开头协调音韵,引起下文的起兴,是《诗经》兴句中较简单的一种。《诗经》中更多的兴句,与下文有着委婉隐约的内在联系。或烘托渲染环境气氛,或比附象征中心题旨,构成诗歌艺术境界不可缺的部分。《郑风·野有蔓草》清秀妩媚的少女,就像滴着点点露珠的绿草一样清新可爱。而绿意浓浓、生趣盎然的景色,和诗人邂逅相遇的喜悦心情,正好交相辉映。再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茂盛的桃枝、艳丽的桃花,和新娘的青春美貌、婚礼的热闹喜庆互相映衬。而桃树开花(“灼灼其华”)、结实(“有蕡其实”)、枝繁叶茂(“其叶蓁蓁”),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出嫁后多子多孙、家庭幸福昌盛的良好祝愿。诗人触物起兴,兴句与所咏之词通过艺术联想前后相承,是一种象征暗示的关系。《诗经》中的兴,很多都是这种含有喻义、引起联想的画面。比和兴都是以间接的形象表达感情的方式,后世往往比兴合称,用来指《诗经》中通过联想、想象寄寓思想感情于形象之中的创作手法。

《诗经》中赋、比、兴手法运用得最为圆熟的作品,已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相谐的艺术境界,对后世诗歌意境的创造,有直接的启发,如《秦风·蒹葭》,三章兴句写景物的细微变化,不仅点出了诗人追求“伊人”的时间地点,渲染出三幅深秋清晨河滨的图景,而且烘托了诗人由于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迫切地怀想“伊人”的心情。在铺叙中,诗人反复咏叹由于河水的阻隔,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即,可求而不可得的凄凉伤感心情,凄清的秋景与感伤的情绪浑然一体,构成了凄迷恍惚、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三、重章叠句:《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诗经》中的重章,许多都是整篇中同一诗章重叠,只变换少数几个词,来表现动作的进程或情感的变化。如《周南·芣苡》三章里只换了六个动词,就描述了采芣莒的整个过程。复沓回环的结构,灵活多样的用词,把采芣苡的不同环节分置于三章中,三章互为补充,在意义上形成了一个整体,一唱三叹,曼妙非常。方玉润《诗经原始》卷一云:“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馀音袅袅,若远若近,若断若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诗经》的叠句,有的在不同诗章里叠用相同的诗句,如《豳风·东山》四章都用“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开头,《周南·汉广》三章都以“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结尾。有的是在同一诗章中,叠用相同或相近的诗句,如《召南·江有汜》,既是重章,又是叠句。三章在倒数第二、三句分别叠用“不我以”、“不我与”、“不我过”。

如何赏析诗经《鹿鸣》?

《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译文>

野鹿呦呦不停叫,

在那野外吃青苹。

我有高贵的宾客,

相邀弹瑟又吹笙。

吹笙鼓簧悦宾客,

礼品成筐送上来。

众位宾客关爱我,

为我指路多广阔。

野鹿呦呦不停叫,

在那野外吃青蒿。

我有高贵的宾客,

品德高尚声名好。

教人忠厚不轻伙,

君子循规要仿效。

我备美酒和佳肴,

宾客宴饮乐陶陶。

野鹿呦呦不停叫,

在那野外吃芩草。

我有高贵的宾客,

弹瑟奏琴勤相邀。

弹瑟奏琴勤相邀,

融洽欢欣乐尽兴。

我备美酒和佳肴,

宴乐宾客心愉悦。

<赏析>

《小雅·鹿鸣》是《诗经》的“四始”诗之一,是古人在宴会上所唱的歌。此诗原是君王宴请群臣时所唱,后来逐渐推广到民间,在乡人的宴会上也可唱。东汉末年曹操作《短歌行》,还引用了此诗首章前四句,表示了渴求贤才的愿望,说明千余年后此诗还有一定的影响。

诗共三章,每章八句,开头皆以鹿鸣起兴。在空旷的原野上,一群糜鹿悠闲地吃着野草,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声,此起彼应,十分和谐悦耳。诗以此起兴,便营造了一个热烈而又和谐的氛围,如果是君臣之间的宴会,那种本已存在的拘谨和紧张的关系,马上就会宽松下来。故《诗集传》云:“盖君臣之分,以严为主;朝廷之礼,以敬为主。然一于严敬,则情或不通,而无以尽其忠告之益,故先王因其饮食聚会,而制为燕飨之礼,以通上下之情;而其乐歌,又以鹿鸣起兴。”也就是说君臣之间限于一定的礼数,等级森严,形成思想上的隔阂。通过宴会,可以沟通感情,使君王能够听到群臣的心里话。而以鹿鸣起兴,则一开始便奠定了和谐愉悦的基调,给与会嘉宾以强烈的感染。

此诗自始至终洋溢着欢快的气氛,它把读者从“呦呦鹿鸣”的意境带进“鼓瑟吹笙”的音乐伴奏声中。《诗集传》云:“瑟笙,燕礼所用之乐也。”按照当时的礼仪,整个宴会上必须奏乐。《礼记·乡饮酒义》云:“工入升歌三终,主人献之。笙入三终,主人献之。间歌三终,合乐三终,工告乐备,遂出。……知其能和乐而不流也。”据陈澔注,乐工升堂,“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每一篇而一终。三篇终,则主人酌以献工焉。”由此可知,整个宴会上是歌唱以上三首诗,而歌唱《鹿鸣》时又以笙乐相配,故诗云“鼓瑟吹笙”。乐谱虽早已失传,但从诗的语言看,此诗三章全是欢快的节奏,和悦的旋律,同曹操《短歌行》相比,曹诗开头有“人生苦短”之叹,后段有“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之悲,唯有中间所引“鹿鸣”四句显得欢乐舒畅,可见《诗经》的作者对人生的领悟还没有曹操那么深刻。也许因为这是一首宴飨之乐,不容许杂以一点哀音吧。

诗之首章写热烈欢快的音乐声中有人“承筐是将”,献上竹筐所盛的礼物。献礼的人,在乡间宴会上是主人自己,说见上文所引《礼记》;在朝廷宴会上则为宰夫,《礼记·燕义》云:“设宾主饮酒之礼也,使宰夫为献。”足可为证。酒宴上献礼馈赠的古风,即使到了今天,在大宾馆的宴会上仍可见到。然后主人又向嘉宾致辞:“人之好我,示我周行。”也就是“承蒙诸位光临,示我以大道”一类的客气话。主人若是君王的话,那这两句的意思则是表示愿意听取群臣的忠告。诗之二章,则由主人(主要是君王)进一步表示祝辞,其大意则如《诗集传》所云:“言嘉宾之德音甚明,足以示民使不偷薄,而君子所当则效。”祝酒之际要说出这样的话的原因,分明是君主要求臣下做一个清正廉明的好官,以矫正偷薄的民风。如此看来,这样的宴会不徒为乐而已,它也带有一定的色彩。三章大部与首章重复,唯最后几句将欢乐气氛推向。末句“燕乐嘉宾之心”,则是卒章见志,将诗之主题深化。也就是说这次宴会,“非止养其体、娱其外而已”,它不是一般的吃吃喝喝,满足口腹的需要,而是为了“安乐其心”,使得参与宴会的群臣心悦诚服,自觉地为君王的统治服务。

诗经《小雅·鹿鸣之什·鹿鸣》译文和注释赏析    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注释

  ①呦呦you):鹿的叫声。②苹:草名,即皤蒿。③簧:乐器中用以发声的片状振动体,这里指乐器。④承:捧着。将:献上。⑤好:关爱。(6)周行:大路。(7)德音:美德。孔:很,十分。昭:鲜明。(8)视:示,昭示。恌(tiao):轻怫。(9)则:榜样。效:模仿。(10)旨酒:美酒。(11)式;语气助词,无实义。燕:同“宴”。敖:同“遨”,意思是游玩。(12)芩(qin):草名,属蒿类植物。(13)湛(dan):快活得长久。

   译文

  野鹿呦呦不停叫,

  在那野外吃青苹。

  我有高贵的宾客,

  相邀弹瑟又吹笙。

  吹笙鼓簧悦宾客,

  礼品成筐送上来。

  众位宾客关爱我,

  为我指路多广阔。

  野鹿呦呦不停叫,

  在那野外吃青蒿。

  我有高贵的宾客,

  品德高尚声名好。

  教人忠厚不轻伙,

  君子循规要仿效。

  我备美酒和佳肴,

  宾客宴饮乐陶陶。

  野鹿呦呦不停叫,

  在那野外吃芩草。

  我有高贵的宾客,

  弹瑟奏琴勤相邀。

  弹瑟奏琴勤相邀,

  融洽欢欣乐尽兴。

  我备美酒和佳肴,

  宴乐宾客心愉悦。

  赏析

  宴饮是一种仪式。无论是交往、酬谢、庆贺,还是狂欢、丧事,纯粹满足生理需求的吃喝已不十分重要,而十分突出的是吃喝这种特定形式所表达的意义。换句话说,在宴饮之中,精神性的内客压倒了生理性的内容。

  也许,宴欢这种仪式最能典型地说明我们生存中两种生存层面的结合:生物性层面和精神性层面的结合。

  饥饿是生命的自然现象和欲求。饥肠镇键的块吃肉大碗喝酒饱餐一顿,是为了满足生理上的需求。人同饮食对象之间是一种实际的功利关系,没有多少精神性的内容可以言说。当一个人不是为了单纯满足生理欲求而宴饮时,他同饮食对象之间便主要是一种非功利的关系,这时,精神性的内容乃至审美因素(比如饮食样式、色泽、香味等)便突现了出来。在杯跳交错、大快朵颐、笠歌乐舞之中,人们制造出为了某一目的的特殊气氛,以满足特殊的精神上的需求。

  在咱们中国,宴饮从来都同文化有密切的联系,人们赋予它特定的内涵,用它表达某种意义。尽管宴饮作为一种仪式,其地位似乎不如祭把那么正式和庄重,却是祭礼无法替代的。如果说祭托是以庄重方式进行的仪式,那么宴饮则是以轻松方式进行的仪式。

  宴饮的形式是狂欢。人们借了饮酒吃肉这一机会,突破平时的社会规范的约束,暂时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放松平日里紧张的情绪,让受到压抑的精神和*得到解放。

  人的饮食与动物的饮食之所以有不同,就在于它已不单是为了延续*生命的必需。

《诗经·小雅·鹿鸣》:呼朋引类野鹿欢,鼓瑟吹笙君臣宴

《小雅》是《诗经》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有74篇诗歌,其中作品的创作年份横跨整个西周初年至末年,有大量周厉王、周宣王、周幽王时期的作品。小雅的内容,与《国风》多半都是与周朝礼乐制度有关的鲜活记录,内容涉及祭祀、宴饮、农事、战争徭役、婚恋等多个方面,开创了中国后世诗歌植根于现实主义书写的先河。

这首诗写的是周王宴请大臣的助兴之作。

第一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一群野鹿在呦鸣,呼朋引类吃藾蒿。我有尊贵的宾客,鼓瑟吹簧来助兴。鼓瑟吹簧来助兴,筐中币帛表心意。你们对我一向很好,指给我光明大道去走。

第二节,“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一群野鹿在呦鸣,呼朋引类吃艾蒿。我有尊贵的宾客,他们的名声远播。他们的名声远播,不会对待百姓举止轻佻,正是君子们学习的榜样。我有美酒,请贵客们都各自尽兴。

第三节,“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一群野鹿在呦鸣,呼朋引类吃藾蒿。我有尊贵的宾客,鼓瑟吹簧来助兴。鼓瑟吹簧来助兴,乐声和谐心长乐。我有美酒,请贵客们都玩到心满意足。

呦(yōu)呦,鹿的叫声。苹,藾蒿。簧,笙上的簧片。承筐,指奉上礼品,一般是钱币和帛,类似于今天领导给员工发的年终奖。这里是周王团结笼络大臣的一种手段。将,送、献。周行(háng),大道,引申为大道理。蒿,青蒿、香蒿。德音,好名声。孔,很。视,同“示”。恌,同“佻”。则,法则、楷模,这里作动词。旨,美,《诗经》中非常常见的一个形容词。式,语助词。燕,同“宴”,宴会。敖,同“遨”,嬉游。芩(qín),蒿类植物。湛(dān),深厚。

有人考证,本诗应当写于周宣王时代。因为周王朝经历过“国人”和召穆公、周定公(西周初年召公和周公的后代,后来成为世袭的王室大臣)执政之后,周宣王励精图治,重用了召穆公、尹吉甫、仲山甫、程伯休父、虢文公、申伯、韩侯、显父、仍叔、张仲等众多贤臣,周朝一度复兴,史称“宣王中兴”。这首诗中,也强调了诸位大臣对于国君的帮助,“人之好我,示我周行。”,指给国君正道,匡扶国家的事迹。不管描写的是不是宣王之际的情况,这首诗都可以看到周王朝对于维护阶级统治和宗室团结的努力。后世所倡导的明君贤相和太平治世,或多或少,也都有本诗的影子。

诗经专题第161篇,总第161篇。

诗经里关于爱情的诗句

1、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2、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3、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彼美淑姬,可与晤歌。

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5、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6、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7、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8、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9、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10、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11、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12、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13、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14、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15、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16、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

17、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18、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

19、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20、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22、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23、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24、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25、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26、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27、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28、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29、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30、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31、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32、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33、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4、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35、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诗经关于爱情的诗句

诗经关于爱情的诗句

1、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2、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诗经召南江有汜》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4、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5、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

6、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7、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彼美淑姬,可与晤歌。

8、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9、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国风邶风击鼓》

10、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11、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12、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13、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14、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15、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16、女也不爽,土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诗经中表达爱情的诗句

绿兮衣兮,绿衣黄裹。

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

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

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

髧彼两髦,实维我仪。

之死矢靡它。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

髧彼两髦,实维我特。

之死矢靡慝。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虽则如云。匪我思存。

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出其闉阇,有女如荼。

虽则如荼,匪我思且。

缟衣茹藘,聊可与娱。

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蕳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讠于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

士与女,殷其盈矣。

女曰观乎?

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讠于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

赠之以勺药。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

子兴视夜,明星有烂。

将翱将翔,弋凫与雁。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

宜言饮酒,与子偕老。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

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

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表达爱情男女相悦的诗句诗经

1、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2、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3、青青子衿,幽幽我心。纵我不在,子宁不嗣音?

4、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5、女也不爽,土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6、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7、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8、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9、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

10、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1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12、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13、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14、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15、他生莫作有情痴,人间无地著相思。

16、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7、扬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18、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以为美,美人之贻。

19、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20、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1、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22、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23、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4、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25、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26、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7、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28、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

29、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30、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31、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32、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33、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34、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35、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36、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37、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38、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39、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40、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易云能来?

41、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42、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43、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44、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45、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46、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47、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48、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

49、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50、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彼美淑姬,可与晤歌。

5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52、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53、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54、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55、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56、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愿言思伯,甘心首疾。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57、月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58、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59、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60、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61、招招舟子,人涉昂否。不涉昂否,昂须我友。

62、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63、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64、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65、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6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67、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Copyright © 2019- kqy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