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洒向南汀河
粼粼水波漾起湿润的光泽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定镇
在朝阳中舒展着
“会弹琴的坝子”的灵秀
层叠的峰峦环抱这片1101平方公里的土地,47.35公里的国境线串起中缅边境的烟火,蜿蜒的南汀河与葱茏的凤尾竹在村寨旁交织成画,傣家竹楼的飞檐便在这山水底色上,晕染出“边陲明珠、黄金口岸、柔情傣乡”的诗意。
孟定镇
若说山水是孟定的天然画卷,那散落其间、融入烟火的18个傣家非遗代表性项目,便是这幅画卷上最灵动的墨痕。
遮哈社区芒团村里,总飘着构树皮的清苦香气。村民艾玉俯身在纸床前,慢慢竖起均匀沉淀着纸浆的纸模,这是傣族手工造纸的第八道工序——浇纸。傣族先民的造纸工艺传承600年,成纸依然保持着久存不腐、力撕不破的优良特性。
“以前造纸只为家用,现在成了‘金手艺’,日子越过越有奔头!”艾玉的话里带着笑意。近年来,芒团村推行“党支部+公司+合作社+造纸户”的联农带农模式,为古老技艺注入发展新动能。
芒团造纸
作为从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玉勐嘎手中接过衣钵的傣家造纸第九代传人,艾影既是这门手艺的守护者,更是创新的探路者。她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创办临沧孟定芒团傣影手工艺术有限公司,规范标准化生产流程,让手工造纸的质量更稳定,并将传统纸艺与现代生活结合,开发出笔记本、台灯、扇子、手提包等系列民族风味文创产品,让传统技艺接上了“新市场”。
芒团造纸
2024年,390万张白棉纸从这里走向全国,780万元的产值让120多位村民在家门口端稳了“非遗饭碗”,“一张纸撑起一个家”的梦想已成现实。遮哈社区党总支金跃明摸着刚晒好的傣纸笑着说:“组织搭台,党员带头,我们的老手艺成了群众的幸福靠山。”
南汀画院
这份成绩的背后,离不开一位关键人物——南汀画院创办人何新国。作为深耕艺术领域的知名画师,他凭借敏锐的文化嗅觉与广泛的人脉资源,早在多年前便牵线搭桥,打通了手工白棉纸的外销渠道,推动“非遗+艺术”深度融合。如今,傣家手工造纸备受“艺术圈”青睐,订单纷至沓来。此外,他还专门打造了一个“非遗工坊”,工坊里陶制品琳琅满目,游客既能选购心仪陶具,又能体验傣族传统制陶和傣族手工造纸技艺,亲手将“独一份”的文化记忆制作成型。
王国明正在教习剪纸
“咔嚓咔嚓……”傣族剪纸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国明的工作台上总是堆着雪白的白棉纸与磨得发亮的剪刀。剪纸二十余载,他的创作从未局限于“剪花样”。泼水节的欢腾场景、竹林下的傣族少女、党群同心的抗疫故事、傣族神话传说……刀尖游走如笔,将耿马的故事、傣族群众的生活风貌与节庆习俗,细腻镌刻于剪纸作品之中,让白棉纸绽放出傣乡的万千气象。
王国明的剪纸作品《紧那罗与紧那丽》
不同于白棉纸的“静美”,舞蹈、饮食类非遗是跳动的“生活音符”,在节庆里沸腾,在舌尖上生香。
每逢泼水节、关门节、赶摆等傣族节庆,孟定村寨便会被鼓点与欢笑声填满,各地游客纷纷前来。憨态可掬的“白象”甩动长鼻,灵巧的“马鹿”蹦跳着穿过人群,紧那罗舞将神鸟演绎得灵气十足,孔雀舞轻盈灵秀、婀娜柔婉。这些“起于自然、归于灵韵”的非遗舞蹈既是对神灵的祈福,更是傣家人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感表达。
马鹿舞
紧那罗舞
傣族牛撒撇,是傣家“药食同源”的智慧结晶。这道以新鲜牛肉、牛肚为主料,佐以独特香料的传统美食,具有清热解毒、健胃消暑的功效。待客时,端出这碗“压箱底”的美味,便是最郑重的礼节。随着孟定旅游的兴起,这道曾藏于村寨的非遗美食,逐渐从“家宴私藏”走向“大众餐桌”。“很多游客专门来尝鲜,说这是‘孟定味道’。”一位餐饮店主笑着说。非遗味道,就这样在唇齿间完成了传承延续。
牛撒撇
与牛撒撇同样让人回味的,是傣家人忘不掉的“甜蜜记忆”。每逢甘蔗开榨季,下坝社区总是弥漫着一股浓郁的甜香——那是古法制糖工坊里,糖汁在铁锅中“咕噜咕噜”沸腾冒泡的香气。下坝社区派卡组村民守着祖辈传下的古法技艺,制出的红糖醇香厚实、甜而不腻,不仅在本地畅销,更一路卖到北上广等地区,年产值稳稳突破400万元。
古法红糖
2021年,“耿马傣族古法制糖”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这张“文化身份证”给“下坝古法红糖”的品牌化之路添足了底气,下坝社区“一村一品”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孟定的非遗,从不止于“看”和“吃”。
在下城社区莫牙组,曾被视作寻常物件的蒲葵扇,在党建引领下串起了从“零星手作”到“家庭产业”的传承故事。农闲时,当地手工艺人会选用优质蒲葵叶,经过晾晒风干、撕叶、编织等工序,制作出轻巧别致、造型美观的蒲葵扇,销往外地。
蒲葵扇
“傣家的扇子,带给傣族人民可观的收入。”莫牙蒲葵扇制作技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新华说道。年销1万余柄、20余万元销售额的背后,是“一把扇子扇活一方经济”的生动实践。清风穿过蒲葵扇的间隙,不仅拂去了夏日的燥热,更吹鼓了傣家人的“钱袋子”。
孩子们在南汀画院的非遗工坊里体验傣族传统制陶技艺
这些浸润着傣乡烟火的非遗,随着南汀河水起伏涨落,随着炊烟氤氲绵延,在日常生活中自然流淌,在时代浪潮中重获新生,成为让百姓增收致富的“幸福产业”。未来,边陲傣乡的非遗,将继续在山水间生长,在烟火里绽放,续写更加绵长的文化传承与共富新篇。
通讯员:成家玥
编 辑:张雅莹
二 审:杨 维
三 审:彭先文
终 审:彭 萍